公田罗氏族民迁徙四川考
作者(编辑):站主 | 时间: 2019-04-25 10:37

公田罗氏族民迁徙四川考

盛房(自华)俊华撰

 

本人有幸承担公田罗氏七修族谱房谱部分的全部编辑工作,对公田罗氏人口的繁衍、迁徙和发展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其中发现我族族民迁徙四川的人数很多,但绝大部分外迁人员没有回来寻根亲,由此驱使我写下这篇考,意在让本族后人了解我族先辈迁川的原因、迁川的大概时间迁川人员的房头及代次。同时,便于外迁族民的后人了解这段历史,熟悉族情,方便寻亲。

一、迁川的历史背景

本族族民迁川是顺着“湖广填四川”的大潮流而去的。“湖广填四川”是发生在清前期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是中国历史上“较大数量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的迁移”的典型范例

明末清初以来的60年间,东亚气候异常,水旱交加,造成了明末清初的天灾。据本族年表记载,嘉靖年间1525年大旱、1557年大水、1560年大水、1565年大水。万历年间1588年大饥(春夏淫雨,秋大风旱,五谷不成,岁饥特甚),1592年、1593年、1594年、1595年连续四年大饥,民多饿死,1608年大水1617年大水。崇祯年间1635年大水灾加大风1641年、1642年大饥大水,淫雨弥旬,谷豆不登,饥甚。由此可见当时天灾之频繁,饥荒之严重。同时,张献忠和清军在四川大肆杀戮,使四川人口加剧减少。四川人口由明末的300-500万人,降低为清初的9万人。正是在兵灾和自然灾害的连连打击之下,四川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累年大灾,这才导致了为清前期的“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

二、迁川的主要时期和原因

“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从清康熙十年(1671年)开始大规模展开,至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为止,前后共历时105年之久。本族族民迁川时间据族谱记载有四个年份。最早的是杰房思伦(字五秀)携妻杨氏和二子(良)裁、(良)晟,于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癸未)迁四川省顺庆府陵水县富兴乡丰乐里。同年,思黉(字升秀)携妻白鹿氏和六子(良)友、(良)镐、(良)鈖、(良)鋕、(良)鈵、(良)钿,迁四川顺天府岳池县资马乡赛龙场。其次是杰房思序于清康熙辛卯年(公元1711年)迁四川。再次是思益之子(良)煇、(良)燿、(良)炤、(良)燃四兄弟,在父亲去世后的康熙乙未年(公元1715年)带上母亲张氏迁四川开县堡里城子岩。四是京房思玄长子(良)治之长子上达、四子上绥,于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戊午)迁四川江北镇理民府偏崖场礼里六甲。

为什么在这个时间段迁川,我分析原因:一是因为当时天灾频繁,因生活所迫致。据本族族谱年表记载,1696年大旱,1697年复旱,1703年旱,首批移民正1703年的大旱之年入川的。另一个原因是本族人口急剧增加,耕地有限,族人无法依靠现有的土地生存下去,不得不外迁以求生存。本族一世二独身,三世(必辈)3人,四世(志辈)6人,五世(钟辈)9人,六世(海辈)15人,七世(才辈)28人,八世(尧辈)46人,九世(建辈)60人,十世(思辈)97人,到后面成几何培数增长,十一世(良辈)195人,十二世(上辈)460人,十三世(达辈)870人,外迁时间正是10-13世人口急剧增长期。

由于本族族民入川时间相对迟后,处于康熙末年,所以入川未占领自然条件较好的地盘,大多迁在偏僻的大山里,交通不便,经济落后,至今仍是生活贫困的地区

三、迁川的路线考证

李白发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千古慨叹,形象地描绘出蜀中的崇山峻岭、险滩激流、蚕丛鸟道,不知难倒了多少英雄好汉。然而,所有这一切,都阻挡不住这支移民大军前进的步伐。在前人开辟的进川道路上,到处都留下了川流不息的移民大军的踪迹。于是,在征服比登天还要难的蜀道上,又平添了一座座成功者的里程碑,在吉尼斯记录大全上,又创造了一项成群结队徒步穿越蜀道的新纪录。

由于四川位居长江上游,雄踞西部高原,湖南距离四川也就显得十分遥远。湖南邵阳至成都约为2000公里,由于迁川移民的目的地的不同,以及行进路线的差别,当年这些迁川移民在途中具体走了多少路,历时多少天,吃了多少苦,至今仍然扑朔迷离,莫衷一是,本族族谱和历史史料也记载。如果按每天行程50公里的标准计算,从湖南邵阳到四川、重庆,需要40天,加上休停和其他因素影响,入川的日程要在两个月以上。

根据湖南的地理条件,湘中邵阳的迁川移民,须穿过湘西武陵山与雪峰山之间的麻阳至沅陵盆地。该盆地东部、南部为雪峰山,西部濒临贵州高原,只有中部发育了一条西南至东北向的沅江河谷。湘中邵阳的移民溯资水而上,到达沅江的中,尔后进入湘西,取道与之接壤的鄂、湘、黔接合部的各种路径,步入通往四川的大路。

“湖广填四川”移民大迁徙的传奇事迹,惊天地、鬼神。它不仅是一部赞美先世英雄的史诗,更是一部值得传诸后世的生动教材。那里面记述了当年移民们在川途中所经历的旷世磨难和可歌可泣的壮烈事迹。雍正皇帝在一次对内阁的谕示中说:“上年闻湖广、广东、江西等省之民,因本地歉收米贵,相率而移四川者,不下数万人......况彼此相隔,或至千里,或数千里,小民离弃乡井,扶老携幼,跋,安有余资以供路费?中途困厄,求救无门,不相率而为匪类,势必为沟中之瘠矣。”在这里,雍正皇帝担心的是移民们因为盘费不济而沦为“匪类”,危及他的统治根基,这实在是用心良苦。据现有史料表明,在雍正时期,没有发生过一起移民在途中啸聚谋反的事件,而反倒是如他所说,移民在数千里旅途上,扶老携幼,跋山涉水,中途困厄,求救无门,随时都有可能成为“沟中之瘠(通“黹”,意指倒毙在沟壑之中而没有完全腐烂的尸体)”。在移民迁川过程中,多数人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始终如一,历经重重磨难,最终抵达蜀地,并且在四川定居下来。

四、本族迁川主要先祖摘录

敬房:⑴富先公四子良朋(字友之)携三子上简、上笺、上筌迁四川,葬四川顺庆府大竹县长乐文丰里高石坎油匠湾山。⑵承先公四子良运生五子,其中有三子迁四川,即长子上能(字惟继)、三子上习(字温公)、四子上曜(字有光)。⑶思忠公三子良爵生有二子,其中次子上羡(字伯能)迁四川,思忠公四子良禄(字在其)迁四川,葬夔州府云阳县磨子岩石冈坪。⑷思君公长子良臣独子惟吉(字永祥)携三子达先、达生、达诚迁四川。⑸汉先公独子良铎(字尊志)于康熙乙未年(1715年)携三子上焇、上焜、上普迁四川。⑹官先(字尊显)携子侄全部迁四川,生葬不详。

龙房:⑴思禹公次子(良)聪之长子上炯(字光远)迁四川。⑵思汤公次子(良)清(字惟云),携次子上捷、三子上吉、五子上棕迁四川。思汤三子(良)灏之长子上二(字朝举)、五子(良)治之三子上琢(字尹重)迁四川。⑶思纹公长子(良)贵(字于己)携二子上榜、上林迁四川,上林(字国材),生四子达朋、达圣、达祥、达用,葬开县堡里城子岩。思纹公次子(良)富(字保泰)迁四川,生一子上根。⑷思庆公长子(良)栋之子上鸣(字朝阳)、思庆次子(良)梓之次子上钦(字仰承)、(良)梓之三子上豪(字俊士)迁四川。⑸思荣公长子(良)迁(字见善)、次子适(字游雅)迁四川。

绶房:思义公三子(良)奇之次子上宜(字心臣)、三子上宪(字能汇)迁四川。

华六房:思珂公四子(良)辕之三子上定(字履占)、四子上寅(字伯虎)迁四川。

京房:⑴思位公三子(良)谏之三子上抑(字为谦)迁四川。⑵思玄公长子(良)治五子中,记载有长子上达、四子上绥于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戊午)迁四川江北镇理民府偏崖场礼里六甲,葬重庆府巴县板沟谭家崖信宅后山,生四子(达)礼、(达)屏、(达)彝、(达)琇。此支族民后裔与族上历有往来,四修、五修都收录入谱,六修因当时条件限制,未去寻找,现居重庆市北碚区金刀峡镇、柳荫镇等地,人口2000人左右,修有公田罗氏宗祠。上绥(字民事)葬巴县礼里老四甲板沟谭家崖老屋后山,生二子:达一、达智。

杰房:⑴思廉公长子(良)位之次子上义(字进)迁四川新宁县仁市铺,葬蜀地新宁县仁市铺曾家岭官山。思廉公次子(良)佑(字天申),携二子上迪、上选迁四川。⑵思益公携四子(良)煇、(良)燿、(良)炤、(良)燃于康熙乙未年(公元1715年)迁四川开县堡里城子岩。(良)煇(字金章)葬四川廖家咀山;(良)耀(字含章),生二子上吉、上贤;(良)炤(字明章)葬四川王家坝山,妻张氏葬开县堡里城子岩,生一子上元;(良)燃(字显章)葬与炤兄同山,生子一上玉。⑶思祥(字福如)携长子(良)衽、三子(良)袂、四子(良)祺迁四川。⑷思序(字次纹),于清康熙辛卯年(公元1711年)迁四川。⑸思勉公次子(良)惟之次子上仕(字伯禄)迁四川。⑹思句独子(良)诒(字嗣先)携四子上显、上达、上定、上耀迁四川。上显(字嘉德)生二子达登、达孝,上定(字志清)生五子:达嵘、达寿、达材、达鲁、达书。上耀(字先辉)生四子:达碧、达英、达雄、达智。⑺思黉(字升秀),携六子(良)友、(良)镐、(良)鈖、(良)鋕、(良)鈵、(良)钿于清康熙癸未年(公元1703年)迁四川顺天府岳池县资马乡赛龙埸,葬岳池县曾家湾山。(良)友(字善交),葬岳池县野子溪,生三子:上沛、上广、上拳;(良)镐(字清振),葬岳池县曾家湾山,生五子:上聪、上位、上烈、上智、上明;(良)鈖(字苍珮),葬岳池县曾家湾山,生二子:上彩、上儒;(良)鋕(字铭恒),葬岳池县曾家湾山,生二子:上员、上品;(良)鈵(字揆交),葬岳池县野子溪山,生三子:上华、上贤、上信;(良)钿(字伯恒),葬岳池县曾家湾山,生二子:上佑、上荣。⑻思迪公长子(良)知(字慧如)迁四川重庆府梁山县清平乡廖家嘴,葬梁山县清平乡白鹤下地形,生二子:上琢、上珂。上琢(字期金),葬梁山县梯子崖后大座人形山,子一:达朝;上珂(字玉珍),葬清平乡廖家嘴,子二:达廷、达相。⑼思建公长子(良)珀(字弥坚),迁四川,子一:上应。⑽思儒(字有秀),携三子(良)琢、(良)当、(良)福,于清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癸未)迁四川。⑾思任(字鼎秀),携五子:(良)钊、(良)金、(良)三、(良)四、(良)伍,于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癸未)迁四川。⑿思伦(字五秀),携妻杨氏、子(良)裁、(良)晟,于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癸未)迁四川省顺庆府陵水县富兴乡丰乐里,葬岳池县戴家坝,妻杨氏葬陵水县富兴丰天生桥芭蕉湾坎上。(良)裁殁、葬不详。(良)晟(字棐章)葬陵水县天生桥芭蕉湾坎上火石梁子山,子七:上贤、上朝、上彬、上献、上锦、上全、上龙。此支族民后裔已于本族取得联系,现有红丁1000人左右。



15184452355 | 2021-12-17 18:52
始祖罗思雨(玉),清嘉道年间迁入四川达州市磐石镇,不知是否为公田后裔。迁入后字辈“思开仕永昌,定国以安邦”
访客 | 2022-03-10 22:07
不会是,因为公田罗氏迁四川的族人班辈字前几代是不会更改的。
访客 | 2022-04-12 16:43
上达章方肇 高基立乃一成
相时应大用 守正永嘉名
弘道人为贵 存仁代有荣
长源开远泽 乔树发新颖
站主 | 2022-04-30 09:22
以上是龙房迁重庆云阳一支凭口述记录下来的班辈字句,可能是口述字句读音不准而造成的误会传。这一支可以确定是公田罗氏龙房的后裔,因为可以和公田罗氏的世系对接上。公田罗氏班辈字句应该是:上达章方肇,高基立自平,
培元生厚福,守正永嘉名
18520166818 | 2022-05-18 16:51
站主您好!有几处谱书内容错误,能否修正。
访客 | 2022-05-31 17:03
可以修正,你发正确的内容来

下一篇:公田罗氏概述
我 要 评 论(限300字):

还可以输入300个字符!

姓名或联系方式:
请输入算式结果:     4 + 3 = *
站主手机及微信:13762862117
需要购买七修族谱者请联系:13762862117
(微信手机同号)数量不多,先买先得
总访问数:6587031
罗氏通谱网
罗氏家园网
铁塘罗氏网